021 天下之事,常成于困約,而敗于奢靡。
【注釋】困約:困頓貧乏。
【釋義】天下的事都是因為在困難之中發(fā)奮圖強而成功,也都是因為成功后奢侈、萎靡不求上進而失敗。
【出處】南宋·陸游《放翁家訓(xùn)·序》
022 勤則不隳,儉則不費,忍則不爭。
【注釋】隳(duò):古通“惰”,懶惰。儉:節(jié)儉。費:費用,開支。
【釋義】勤于公務(wù),才能防止貪污受賄;厲行節(jié)儉,才能降低公費開支;忍住了才不去爭名圖利。
【出處】明·徐九思
023 米千粒,酒一滴;蠶千頭,絹一尺。
【注釋】絹:一種薄而挺括的絲織品。
【釋義】千粒米只能釀一滴酒,千頭蠶的絲只能織一尺絹,指物力來之不易。
【出處】清·牛樹梅《天谷老人小兒語補》
024 常將有日思無日,莫待無時思有時。
【注釋】常:時常,經(jīng)常。將:拿,用。思:想到。莫待:不要等。
【釋義】在物資豐富時要考慮到會有缺乏的日子,不要等到了缺乏的時候才后悔當時沒有珍惜。指應(yīng)注意節(jié)約,不要浪費。
【出處】明·周怡《勉諭兒輩》
025 奢者富不足,儉者貧有余;奢者心常貧,儉者心常富。
【注釋】奢者:奢侈的人。富不足:財物富有而不知足。儉者:勤儉的人。貧有余:貧窮而有余慶。
【釋義】奢侈者常嫌不夠富足,節(jié)儉者雖貧窮卻有余藏;奢侈者心常常貧困,節(jié)儉者的心常常富貴。
【出處】清·金纓《格言聯(lián)壁》
來源:河北省紀委監(jiān)委網(wǎng)站